探訪湖筆制作師沈衛龍師傅時,我問到他從事這個行業多少年了。沈師傅一邊刻著筆桿的字,一邊樸實的說到:“從1988年就開始干,一直到現在,我也沒算有多少年了。”而我略微一算,已經29年了!
沈師傅說他的經歷很簡單,手藝算是家傳的,大伯專門做筆,他從小跟他學手藝,便做了這一行。他對自己的經歷說得輕描淡寫。但看到他精湛純熟的制作工藝,我便知道在這29年的歲月里,他花了多少時間,潛心打磨自己的技藝,才得如今這般功力。
說起從小跟隨大伯學藝的經歷,沈師傅回憶道:“我出身在善璉鎮,這里歷史以來因為制作湖筆而聞名。小時候,整個善璉鎮很多村子家家戶戶都做湖筆。我家大伯會祖傳的制筆工藝,后來受聘于一家鄉鎮企業做了幾年制作技師。后來大伯出來自己做,父親就把我送去跟大伯學手藝,說以后靠手藝能養活自己,我就去學了。”
本著學好技藝能立足的想法,沈衛龍便踏實得學起湖筆制作技藝來。從選狼毛、分揀、水盆、結頭到裝套、蒲墩、鑲嵌、擇筆、刻字……制筆的技藝非常繁瑣,他話不多,但卻很賣力,勤懇,跟著大伯一點一滴學起。“雖然大伯是我師傅,我也沒有想著是幫他忙混一陣的意思,我就是當做我自己學手藝的。”
半年后,沈衛龍基本掌握了湖筆的制作工序。這個過程中,他開始真正愛上了制作湖筆,而不僅當做一門求生手藝,便更加用心的鉆研制作工藝。“學會一件技術很容易,但做好卻不容易。只要用心,每天都會有收獲和想法,一輩子都可以是學習的過程。”于是,沈衛龍在大伯的筆廠踏踏實實的做了6年。大伯也把自己的技藝毫無保留的傳授給了他。
筆芯
蓋筆頭
結頭
1994年,在家人的鼓勵下,沈師傅開設了自己的制筆坊。在秉承家傳的湖筆制作工藝下,他嚴格要求從選料,到制作,刻字的每個環節。“有時候雖是小小的一支筆,但代表的就是我的水平,和沈氏家族制筆的口碑。尤其是我自己單獨做以后,對這點體會尤其深刻。”
在嚴格遵循湖筆優良制作工藝的基礎上,沈師傅還積極吸收客戶的意見反饋,不斷提升用料品質,改善工藝和細節。經過多年實踐總結,他在原來的36道大工序上,又增加了10多道。
同時,“偉龍筆莊”為適應市場需求,又對產品做了很多創新,從選料,制作,細節處理上都有體現。
沈師傅拿起一支筆鋒松軟細膩的筆介紹:“這是我們做的雞毛筆。傳統的湖筆多以羊毫、狼毫為主。我們不僅做羊毫、狼毫,還重新把以前的雞毛筆做了改進,制成了新的雞毛書畫用筆。”而這樣的改進,是沈師傅聽取書畫家用戶的反饋后制成的。
很多書畫家告訴他,寫字的筆鋒要硬一點,但畫畫有的時候就需要筆鋒軟一點,才能更好的表現畫的效果。隨后沈師傅便根據他對動物毛的了解,做了很多嘗試。嘗試做出多款軟筆之后,他就拿給書畫家去試用。最后收集回來書畫家反饋的信息,大家普遍認為雞毛的筆比較好用,沈師傅就這樣開發了這款產品。
在筆桿的制作上,“偉龍筆莊”堅持選用天然竹木材質。沈老師對用來制作筆桿的竹材有嚴格的要求,同時他也在傳統竹筆桿上做著一些創新。“我們的創新是因材而施的。
比如湘妃竹本身的花紋就很漂亮,我們就不會去做過多裝飾,只要選好竹子,筆直,不裂,油潤。但素色的竹子,我們會選取一些來做雕刻,以字、印記為主。刻筆桿如刻章,有它的講究,不是隨意拿刀把字刻上去就好。所以,我也花了功夫練刻字。現在,這對于我是個享受的過程了。”
經過多年積累,沈衛龍已經為“偉龍筆莊”打造了400多款產品。而他對自己的要求也越來越嚴格:“我不能躺在原來的技術上吃老本,市場是在不斷變化的。以前的產品多以學生、書畫愛好者的需求為主。
現在,除了這部分入門需求型產品以外,我們也更多專注于專業人士、書畫家的需求——這其實不容易。因為專業人士對筆的要求很高很挑剔,他們用過全國各地的筆,好不好用,一上手他們便知道,不好的蒙混不了。所以這也是我們提升自己的反向學習過程。”
29年如一日,沈衛龍以精益求精的匠心打造了湖筆的優秀招牌,不斷創新、融合發展。在中國傳統技藝的道路上,他踏實而大膽的邁進著,專注而執著。
而今,沈師傅的女兒也受其感召,利用電子商務渠道幫沈老師做營運推廣。有空的時候,女兒也會沈師傅的指導下,和他一起做湖筆。沈師傅笑著說:“我其實也不懂怎么教,就是我做,她看,有問題的地方我說一下。”
傳承,最好的方式,莫過于身體力行的言傳身教。沈師傅,以樸素的行動,詮釋了傳統文化怎樣在下一代人身上傳遞。
文章轉載自:東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