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個端午的夜,北京后海燈紅酒綠,他心里卻很迷惘......
第一次來北京,好心人資助5000塊拿了個銀獎。這次來北京,朋友借的1000塊要花完了。為什么得了獎還是沒有出路?沒錢怎么在北京待下去?......他想一頭扎進后海里。
“當時想到了屈原,真想跳下去一了百了,但想到幫過我的人,還是沒跳。”自此,后海少了位“屈原”,多了一個懷揣毛猴行走江湖的“猴又猴”。
“猴又猴”也叫孫懷忠。本來就姓孫,屬猴又做猴。這個與猴注定有緣的61歲老人,在北京已經漂了整整十幾年......
三四厘米高的生靈
白天的后海,市井氣息裹挾著來往人群,慢慢喧騰開來。一個酒吧隔壁的小角落里,總不乏熱鬧落滿了人。
“北京毛猴,皇家小玩意,京味大文化。藝人‘猴又猴’,毛猴做得講究,段子說得更精彩。”紅底白字的招牌豎著。來看猴子的?末尾埋著行小字“絕活還沒傳承人,只要想學我教你。
“愛是什么?愛就是撓癢癢,要撓就撓一輩子。花前月下,海誓山盟,說得再好聽,用你們的話講,神馬都是浮云。愛的真諦是什么?就是對方需要時,把手伸出來,不讓對方痛苦而且一輩子......”
抑揚頓挫的語調打著詼諧鼓點飄來。怎么還說起了段子?讓人忍不住扒開人群,一探究竟。
攤前一黑瘦老人,左手捧透明小玻璃盒,右手配合豐富表情上下翻飛。嘴里沒了牙,卻字字璣珠,時不時蹦個段子,人群笑得前仰后合。
仔細著看,玻璃盒里竟有兩只三四厘米高的小猴子,毛茸茸的,有腳有手,與真猴無異。卻是沒有嘴眼。
是兩只坐猴。體量稍小的猴一手打著蒲扇,一手呈撓癢狀搭在前猴背上。腰身前傾,神情專注。前猴扶著拐杖,左臂自然向上舒展,頭微側,一臉享受。明明是猴,眼里卻是對恩愛依舊的黃昏戀人。玻璃盒上有一豎行小字“愛的真諦”。
攤子上擺滿了各色主題場景的毛猴,姿態萬千,栩栩如生,像活在另一時空的生靈。
蟬蛻和辛夷
“做毛猴很簡單,把手這么一粘一扭,想什么姿勢就什么姿勢......”攤尾一老婦正在教路人做毛猴。
白盒里某種昆蟲肢體整齊排開,還有毛茸茸、類似花骨朵兒的一堆。肢體蘸一點白膠,在花骨朵兒上一扭一按。不過五分鐘,一只抓耳撓腮的小毛猴便端坐在手心......
誰又能想?剛“撓癢癢”的毛猴,源于兩味最普通的中藥材,蟬蛻和辛夷。辛夷,就是玉蘭花過冬的花骨朵兒。
夜深了,后海從喧鬧中安靜了下來。昏燈下,孫懷忠和老伴慢慢收拾,準備回家。
孫懷忠負責講毛猴段子,老伴教路人制作簡單毛猴。這是孫懷忠十幾年北漂練攤生活里很普通的一天。
“我只做北京‘貴族毛猴’”
回到潘家園附近一間逼仄的出租屋里,孫懷忠一頭扎進了毛猴研究里。十來平米的空間,是臥室兼廚房,卻生生放下一張大工作臺。
孫懷忠戴上老花鏡,從盒里小心摸出一毛猴。有模有樣,只是少一條腿。
今天剛進了一批材料,他撥開密密麻麻的蟬蛻肢體,放到毛猴腿根處一一比對。許久,孫懷忠重把毛猴放回了盒里。這只瘸腿好久的毛猴,可能還要等很久才能站起來......
“做毛猴沒有時間概念。選料就像遇知音,萬里挑一,得看緣分。沒碰到最合適的材料,我情愿放一放。”做毛猴前,孫懷忠會經歷漫長的毛猴故事構思。
他,是個“導演”。看似簡單的材料挑選,卻是心里照著劇本,一輪輪嚴苛的海選、復賽......
一只五分鐘能做好的毛猴,為何在孫懷忠手里可能是永遠的“殘次品”?
“小孩做毛猴為了玩瞎胡鬧,商人做毛猴為了賣出不了細活,我做的是旗人毛猴。不比金不比銀,就比玩意兒,要有北京爺味兒。”賣糖葫蘆、鑒賞古玩、烤串兒、娶親......濃濃北京爺味兒,詼諧得讓人會心一笑。
“你看哦,男猴比較健壯,手就會往里彎,女猴嬌柔,手應該是往外撇......”
小小毛猴,舉手投足間的栩栩如生,一顰一笑里的雌雄異態,是孫懷忠和時間的較真。毛猴制作極盡精致,詼諧再現老北京地道市井風情。
“我做的毛猴,只能是‘貴族毛猴’。就像我的孩子一樣,舍不得委屈它們。”
一句“舍不得”,凝成手心一千多只小毛猴。這份疼愛,從初見時就很濃很濃了......
緣起“不忍心”
孫懷忠做的是北京毛猴,卻是河南新鄉人。
2000年初,孫懷忠國企下崗待業在家。偶然看到《留住手藝》節目在播北京毛猴絕技,看到毛猴拿著糖葫蘆叫賣,他一下子就迷住了。毛猴即將失傳?他實在不忍心。
撿10個易拉罐買一把辛夷,30個飲料瓶換一桶白膠,孫懷忠靠撿垃圾開始自學毛猴制作。他想讓毛猴重生。
“那幾年完全迷在毛猴上了,沒工作也沒收入。老婆跟我急,就不給飯吃。男人講理想,女人講現實。但理想很豐滿,現實很骨感啊。不給飯,那也得做。”
全家就靠老伴每月看大門380元過活,愧疚、孤獨、迷惘......心頭五味雜陳。孫懷忠餓著肚子,做出了第一只毛猴。
小小毛猴,在段子里活了下來
《河南新鄉下崗工人,重現北京毛猴絕技》,河南報道將孫懷忠推到了人前。也因此,他認識了“命中貴人”,河南著名民俗專家,倪寶誠老師。
剛開始做的毛猴站不起來,孫懷忠就一遍遍找老師請教。“老師住鄭州,沒錢出路費,就蹭別人的車。離老師家還有十幾里路就走過去,舍不得1塊錢車費。”
兜里揣著的毛猴,慢慢活了過來。從坐著到能站起來,從沒有生命的人偶到段子里活靈活現的生靈......多虧了倪老師“一語驚醒夢中人”。
“懷忠,你技術不夠成熟,但你有口才會講故事啊。毛猴缺的就是一張嘴,替毛猴講故事,這條路肯定走得通。”孫懷忠細細琢磨老師的話。
毛猴做得再好,看久了也就是件工藝品。什么才是經久不衰,有生命力的呢?唯有文化。編寫有趣的毛猴故事,大家記住了段子,自然也會喜歡毛猴。詼諧生動的老北京文化底子,是毛猴的靈魂......
歷世間萬難,送毛猴回家
2006年,經倪寶誠老師引薦,孫懷忠到北京參加了第三屆中國民間工藝品博覽會。前期整整構思準備了130多個毛猴故事。小小毛猴捧回了銀獎。
孫懷忠看到了未來,探索北京爺味兒,做最地道的“貴族毛猴”。他要在北京扎根,讓毛猴回家。
榮譽幫孫懷忠爭取到了在故宮工作的機會,卻因故宮內部整頓泡了湯。談到當年的失意,孫懷忠的聲音有些沙啞。
“身邊1000塊錢花完了,在河南媒體前吹牛在北京穩住了腳,也沒臉回去。當時真想一頭扎進后海里去。”浪花拍岸沙沙作響,都是夢破碎的聲音。
“幸好遇到杜康民老師,把我推薦給翰藝德鄭虎平老總。不是鄭總收留,我真要撂倒北京街頭......”這個一路遇見好人,靠善款走出來的“猴又猴”,開始了“北漂”生活......
“最怕別人問我,你是非遺傳承人嗎?問一次我心寒一次。我是,但是拿不出證據啊。”一個河南新鄉人做北京毛猴,兩邊都不討好,很尷尬。
在北京因外地人身份,遭同行質疑受排擠,在河南拒絕將北京毛猴河南本土化宣傳,處處被人刁難。非遺傳承人證書久久沒有著落。
這條路,每一步都深一腳淺一腳......
“不能out了呀”
“最難的時候,一塊錢饅頭吃一天......經歷多了想開了,我就是個‘北漂’的民間窮藝人。就像用段子畫的漫畫一樣:帶著大師的帽子,過著屌絲的生活,上面的牙笑掉了,下面的牙餓掉了,痛并快樂著......”
采訪孫懷忠非常有趣,段子隨時走起,人生道理盡付笑談中。
“我是用心在做毛猴,把經歷融到了創作里。姑娘,你看過我做的《人生百態》?四個毛猴把人生說透。要不我給您嘮嘮?說這北京爺啊,提籠架鳥......玩蛐蛐玩毛猴,把江山給玩丟了,這就是北京爺......”
聽著聽著,為何內心變得清明了?“藝人做到最后,拼的就是文化。”這就是答案吧。
這個“用盡洪荒之力”張口就來,“小心隔壁老王”脫口而出的老人,其實是個“重度網癮患者”。吃飯、坐地鐵都拿著手機,微博、朋友圈刷得比年輕人還溜。
怎么把最新潮流元素融入毛猴段子里,讓年輕人喜歡?這是孫懷忠的毛猴男女老少通吃的秘密。
“我一個人做毛猴真的力量有限,想借‘互聯網+’多平臺傳播,也想嘗試IP化,做動畫、掛歷這類周邊......”說到未來規劃,這個只上過初中的61歲老人,再次強調“不能out了呀”。
后記
晚清道光年間,老北京宣武門外騾馬市大街,有個“南慶仁堂”中藥房。一日,店鋪小伙計和賬房先生斗氣,心念一動想出氣,竟用蟬蛻和辛夷兩味中藥,捏出了個“尖嘴猴腮”的賬房先生。
世上第一個毛猴誕生了,后發展為老北京婦孺皆知的地道“玩意兒”。這只小毛猴,現在握在了孫懷忠手里。
他手有點抖,那是長期做毛猴留下的后遺癥。“手藝人的生命力其實特別短暫,年紀大了,也不知道能再做多久了。獎牌、證書這些,我現在是看得很淡很淡了。讓我公益講課,有時間都會去。讓我參賽,一概拒絕。最好能鉆到山里去,專心再做幾只猴子......”
孫懷忠撥開一堆辛夷仔細挑選,那是明天給孩子們上課用的材料。“每周三,我和老伴都會去學校教做簡單毛猴,小學、大學都去。毛猴傳承,要從娃娃抓起啊......”
孫懷忠挑得更仔細了。明天,他的“孩子”就要和孩子們見面了!